新世纪以来,金石文献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10月22日,首届金石学青年学者工作坊由bat365在线平台中文系主办,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二十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参与了讨论。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方式进行,宣读学术论文二十二篇。围绕金石学的理论与方法、金石学家著述与交游、金石史料整理与研究展开讨论,来自bat365在线平台及各大高校二百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bat365在线平台中文系赵成杰博士主持,bat365在线平台院长刘日明教授致开幕辞。刘日明院长回顾了同济中文的发展历史,并对青年学者工作坊寄予厚望,他指出青年学者是学院发展的未来,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随后,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讲席教授、《经学文献研究集刊》主编虞万里先生以《前贤石经方法研究二题》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虞万里教授从全局观入手,对石刻中的碑式问题以及碑刻研究中忽视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工作坊分为五组进行汇报,第一组由bat365在线平台中文系徐渊副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高中正博士以《<尚书·君奭>“故一人有事于四方”校议》为题。通过校勘魏石经与汉人引《尚书》情况,考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本义。东华大学历史系成富磊博士以《说“夏”》为题,从古文字角度出发讨论“夏”的形成及其渊源。扬州大学徐炜君博士发表《嘉祐石经经本性质蠡探》,探讨北宋嘉祐石经的文本性质。最后,中国人民大学侯金满博士以《“明拓唐石经”新考——兼论所谓“嘉靖乙卯前拓本”之不可信》为题,考察了明拓本唐石经的文本情况及其性质。
第二组由bat365在线平台中文系赵成杰博士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罗昌繁副教授以《碑志并行流变论》为题,探讨“碑”与“志”自北朝至元明清的并行过程。赵成杰博士以《中国古代碑图传统的形成及其学术演进》为题,考证中国古代碑图的发展演变及其拓本流传。山东大学解树明博士发表《新见<张寿碑残石>辨伪》,考证《举孝廉等字残碑》乃是后人重新伪刻之物。最后,北京大学张鸿鸣博士以《<宝刻丛编>版本考略》为题,对《宝刻丛编》各版本及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梳理。
第三组由复旦大学中文系许蔚副教授主持。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龙成松副教授以《汉唐碑刻铭文分章标识刍议》为题,追溯铭文分章起源,梳理发展过程。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祝童博士以《论法书目录之类型》为题,探讨法书目录地诠释、分类历史及标准。浙江大学文学院杨琼博士发表《中晚唐高氏家族的学术与仕进——以高少逸墓志为中心的考察》,以唐代墓志为切入点,对高少逸生平和家族问题进行细致的个案考证。湖南大学文学院翟新明副教授报告了《石碑、拓片与抄刻:<西湖书院重整书目>的三重版本样态》,佐证四种版本样态之间异同或离合关系,将金石学与目录学沟通起来。复旦大学中文系许蔚副教授以《莫月鼎及其传记资料的成立》为题,用新旧材料以《元人画莫月鼎像》为中心,考证多种传记资料。本组最后一位发言人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沈相辉博士,他以《古器物中所见<玄>符刍议》为题,结合先秦器物符号重新考察了《太玄》符号的起源,并论述其学术价值。
第四组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朱学斌博士主持。朱学斌博士以《创修斗母宫钟鼓楼记碑文补论》为题,对碑中部分人物及事件进行考证。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崔璨博士以《幕末以来茶会所见金石元素》为题,考证幕末明治日本茶会中对中国金石古器的鉴藏情况。南京大学文学院张福通副教授发表了《“遇人之艰难”“遇人之不淑”索解》,从古汉语角度对《诗经》中的“遇人之艰难”“遇人之不淑”进行了考察。中国美术学院王文超博士报告了《崇宋意识:清初王士禛的金石学倾向》,系统梳理了王士禛的金石学思想。海南大学bat365在线平台管仲乐博士以《房山石经所藏疑伪经<延年益寿经>考论》为题,重点检讨了房山石经中的《延年益寿经》,并对出资镌刻、参与群体及思想来源进行了论述。
第五组由东华大学历史系成富磊博士主持。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永辉博士以《将丛帖拓本置于考古层位学中》为题,以考古学视角来探讨《二王帖》拓本的流传与演变。中国艺术研究院徐发博士以《由云龙定庵题跋研究》为题,揭示由云龙的家世生平以及《定庵题跋》的价值与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胡晨光博士发表了《馆师朱文藻与乾嘉杭州书籍社会题,由个案考察窥见乾嘉时期杭州书籍社会往来互动的场景。
本次工作坊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论文收录范围广泛,题目新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既涉及碑刻形制、碑刻目录的研究,又旁及碑刻辨伪、碑刻题跋的考证。内容上涉及文字学、目录学、历史学,前沿性突出。bat365在线平台中文系主办的首届金石学青年学者工作坊助力了金石学、文献学的研究,也将为金石学的发展增添力量。(夏琪)